走进东盟的企业须防范非金融风险
2012-01-18 14:12
近日笔者参加某系统举办的企业走进东盟的经验介绍会。有的企业代表认为,走出去既要防范金融风险,更要防范非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众所周知,即金融危机或金融动荡引起的风险。这种风险一般是区域性的,范围较大,对众多地区、企业、商家造成影响,如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一般情况下,各国对于金融危机都有对策,政府层面也参与应对,帮助企业化解危机。如1997年的泰国金融危机,由于周边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采取的对策及时,因而造成的影响不大,对越南影响较大,但很快得到化解。 除金融危机外,金融风险还包括其他方面,如企业在境外投资中遇到的融资能力不足、缺少担保和汇率波动等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风险。这种风险既来自投资企业的母国和东道国,也与国际金融环境密切相关。企业的境外投资需要资金的支持,但境外投资初期,企业缺少信用基础,与当地银行没有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且境外资产不多,难以获得金融支持。这类金融风险只能靠企业自己化解。这类金融风险有的可通过期权、互换套取保值等措施进行防范。 所谓非金融风险,就是企业在东道国,国民待遇不同,不熟悉法律法规,文化差异、人身安全、恐怖主义、政治变动以及外来同类之间的无序竞争等引发的风险,这类风险非常多,并且有的具有不确定性特点,所以对走出去的企业影响更大,更难以防范和化解。 在全球化过程中,风险是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都会对企业造成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风险是指因未来各种因素的不确定导致的企业收益的不确定。风险与机遇、利润同时存在。一般而言,风险越大利润越大,没有风险基本上就没有利润。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弗兰克 奈特曾经写过一本书,专门分析风险与利润的关系,他在解释什么是利润时,认为利润就是风险的报酬。尽管他的观点遇到不少质疑,但至少说明风险对于利润的重要性。 利润与风险同在,但并不是主张鼓动企业去冒险,而是应认识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建立在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即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从而以较低的投入获得更高的风险溢价。 如何化解非金融风险?有些走进东盟的企业的经验是,面对机遇和挑战,化解非金融风险,一是抓住国际市场开发商机,利用政府或商协会提供的平台,加强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不断深入学习国际通行的办法和市场办法来分散风险。二是不断寻找发展出路,如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完美的服务。广西一企业在越南经营普通日用百货近20年,就是由于该企业始终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完美的服务。三是融入本土文化。柳州一企业在越南生产家电,开始时不理解越南员工的生活、生产习惯,因而得不到越南员工的支持,后来该企业改变了对越南员工的态度,企业生产很快走上正轨。走出去的企业经常会遇到当地文化差异的障碍,因而需要入乡随俗,减少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麻烦。 这些都是防范或化解非金融风险的对策,但还有其他方面。例如,从政府来说,政府应加强对东道国的风险评估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披露,要根据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投资状况、双边经贸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定期公布这些信息,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参考。 从企业来说,要树立风险意识,走出去的企业必须对东道国的风险进行认真评估,尽量避免到政治不安定、民族主义和宗教情绪比较浓重以及国际评估机构认为具有潜在政治风险的国家进行投资经营。同时,企业要加强保险意识,可通过投保“境外投资险”和再保险等方式,花小钱免大灾。 走出去的企业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当地的社会效益,注重社会责任建设。如积极参与当地重大的节日活动,处理好与当地百姓的关系,通过为东道国修路、建学校等公益活动,争取当地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造福当地社会中实现企业双赢。